電子報
電子報

2008年度我?!皩W術新人獎”評選揭曉



  韋進全
  機械系副研究員,1974年6月出生,2004年7月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獲工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碳納米管的可控合成、化學處理、光電性能以及納米材料在太陽能光伏電池的應用等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專項資助項目、教育部重點研究項目等,同時還參加多項研究項目。迄今已發(fā)表50余篇SCI收錄的學術論文,被引用500余次;獲國家發(fā)明專利授權9項;以第一作者出版1部學術專著,合著1部專著;被評為2007年度清華大學優(yōu)秀博士后;入選2008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獲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2005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三完成人)。


鄧國勝
  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1968年11月出生,1999年獲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學位。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共組織績效評估與能力建設、中國NGO研究。曾獲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民政部民政理論與政策論文二等獎。近年來發(fā)表論文20多篇,其中CSSCI收錄17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作為第一作者發(fā)表論著5部。累計被他人引用132篇次。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后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民政部和國際合作項目10多項。指導的碩士生獲全國MPA優(yōu)秀論文1次,校優(yōu)秀論文5人次。


馮雪
  航天航空學院副研究員,1977年出生,2003年1月獲清華大學博士學位。2004年至2007年在伊利諾伊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至2006年雙聘于加州理工學院從事訪問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薄膜/涂層與高溫熱防護、柔性電子器件制備與表征、智能材料及電磁固體力學等。目前擔任國際期刊JournalofMechanicsandMEMS編委、中國力學學會對外合作委員會委員、力學學會電子電磁器件力學工作組委員。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教育部優(yōu)秀博士論文基金項目等。在多場耦合領域及薄膜力學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績。獲得2006年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2008年教育部技術發(fā)明一等獎、2008年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迄今已發(fā)表SCI論文28篇,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1項。


田煜
  精儀系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1975年5月出生,2002年1月獲清華大學工學博士學位。主要在微納摩擦學、仿生生物摩擦學和基于電磁流變智能材料的摩擦控制方面開展研究。迄今共發(fā)表學術論文40余篇,其中SCI收錄29篇(其中《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第一作者1篇),共計被SCI他引130余次。獲國家發(fā)明專利授權3項,獲2004年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2008年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排名第一)。目前任中國摩擦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勞東燕
  法學院副教授,1974年3月出生,2004年獲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刑法學理論研究,近年來嘗試對風險社會與刑事法治之間的互動問題展開研究。共發(fā)表學術論文37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14篇 (含 《法學研究》2篇、《中國社會科學》1篇、《中國法學》1篇),有多篇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與教育部《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轉載;專著1本、合著2本、譯文數(shù)篇。作為主要成員參與省部級項目3項。2006年獲北京大學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2008年獲北京市第10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曾先后到德國慕尼黑大學(2002~2003)、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與耶魯大學(2006~2007)訪學或做訪問學者。兼任《清華法學》期刊的責任編輯。


陳曦
  物理系助理教授,1970年 10月出生,2004年獲美國Cornell大學博士學位,2006年起在清華大學任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掃描隧道顯微學、分子自旋電子學等。主要學術貢獻是利用極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進行單自旋的探測。3年中在重要學術期刊PhysicalReviewLetters上發(fā)表論文3篇,并搭建了一臺高性能的超高真空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目前分別作為項目負責人和課題負責人承擔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儀器專項和一項科技部重大研究計劃的研究工作。


趙千川
  自動化系教授、智能與網(wǎng)絡化系統(tǒng)研究中心副主任。1969年12月出生,1996年獲清華大學工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及美國康奈爾大學訪問教授。多年來面向電力系統(tǒng)、生產(chǎn)制造等行業(yè)中的實際工程背景,針對復雜網(wǎng)絡化系統(tǒng)的建模、分析和優(yōu)化控制中的難題展開研究,取得了多項創(chuàng)新成果,發(fā)表的論文被SCI收錄31篇,SCI他人引用 56次。研究成果獲2003年關肇直優(yōu)秀論文獎、2000年何潘清漪優(yōu)秀論文獎、2005年美國聯(lián)合技術公司研究中心杰出貢獻獎,并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授權。主要學術兼職為兩個國際期刊編委,中國自動化學會控制理論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


唐傳祥
  工物系教授,1969年7月出生,1996年獲清華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并留校工作。目前主要從事新型X射線光源、高亮度電子注入器以及加速器應用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學工作。作為負責人先后主持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973”課題及2項“863”課題。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2007年獲“北京市教育創(chuàng)新標兵”、4次獲得清華大學“良師益友”稱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部級獎4項、各類發(fā)明專利獎3項。發(fā)表學術論文78篇,其中SCI收錄論文48篇,獲發(fā)明專利授權38項,國內(nèi)外學術會議特邀及口頭報告16次,主持各類學術會議10次?,F(xiàn)為中國粒子加速器分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加速器物理專業(yè)組組長。


彭國翔
  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1969年11月出生,2001年獲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xiàn)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 《中國哲學史》副主編、中華孔子學會副秘書長等。曾任美國夏威夷大學安德魯斯講座客座教授(2003~2004)、哈佛大學合作研究員(2004)、美國威斯里安大學訪問學者(2006)、哈佛大學訪問學者(2007~2008)、臺灣大學訪問研究員(2009)等。曾獲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北京大學博士論文一等獎等。主要從事中國哲學、思想史以及中西哲學與宗教的比較研究。著有《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2003;2005)、《儒家傳統(tǒng)———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2007)、《儒家傳統(tǒng)與中國哲學———新世紀的回顧與前瞻》(2009)、學術論文70余篇、譯著5部、譯文10余篇。


彭卿
  化學系副教授,1971年12月生,2003年獲清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無機半導體納米結構和性能,主要集中在硫族化合物半導體的液相可控制備、組裝,結構與光電性質(zhì)的相關性方面。作為負責人曾負責納米材料和納米結構及應用相關的自然科學基金兩項,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973”子課題一項,2008年獲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發(fā)表SCI論文20余篇,他引近300次,其中單篇最高引用176次。作為主要貢獻人獲200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第3完成人)、2006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第3完成人)。


  本報訊 日前,我校2008年度“學術新人獎”評選揭曉。機械系韋進全、精儀系田煜、航天航空學院馮雪、自動化系趙千川、工物系唐傳祥、物理系陳曦、化學系彭卿、人文學院彭國翔、法學院勞東燕、公共管理學院鄧國勝共10名青年教師獲獎。
  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設立于1995年,是校內(nèi)評選的青年教師的最高學術榮譽,是我校遴選青年學術帶頭人的重要措施。截至目前,我校共有145名青年教師獲得該獎。
  2008年度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由“清華大學國華杰出學者獎基金”資助。(徐紹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