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國早日夢圓“諾貝爾”
10月5-7日瑞典卡羅琳斯卡醫(yī)學院、皇家科學院先后宣布了2009年諾貝爾自然科學三大獎項(生理學或醫(yī)學、物理學、化學)的獲獎者名單,三大獎項共有9人獲獎,他(她)們分屬3個國家,其中美國6人,英國2人,以色列1人。超級科技大國美國的霸主地位再次彰顯,而以色列這個與巴勒斯坦戰(zhàn)事頻仍的“小國”也使自己的獲獎者由此前曾有2人獲得過化學獎,這次又再添一位,獲得殊榮。
我國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或許有人得到了被提名諾獎的資格?但那是無從知曉的事。因為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有個規(guī)定,在50年內不準公開被提名人的名單。令國人獲得一點慰藉的是,這次又有一位外籍華人科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英籍)高錕獲得了物理學獎。他自1966年發(fā)表了著名論文《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以來,就致力于光導纖維結構和材料特性的研究,最終制成了用石英玻璃做成的光纖,掀起了一場世界光纖通信的革命。高錕的獲獎使外籍華人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shù)由原來的7人又增加了1人。先前這7人是: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郝慰民(和平獎獲得者)。
我國本土科學家何時有緣諾貝爾獎?這是一個撩撥了國人心弦多年的老問題。它反映的是國民對此的熱切期盼。人們渴望能讓世界進一步認識我國的科技實力,因為當今世界是要靠實力來說話的,人們都明白這個道理。2008年的奧運會,宏大耀眼的開幕式和金牌總數(shù)的第一,曾讓我們輝煌、顯赫了一時,但那些“節(jié)目”與自然科學的研究能力和成就,特別是世界前沿領先的研究成果絕非屬于一個領域與范疇,斷不可以那時的“風光無限”和“無與倫比”來替代我國自然科學研究的水平。圍繞中國何時能獲得諾貝爾獎,筆者曾寫過幾篇文字,《面對2000年諾貝爾獎:感慨與思考》、《百年諾貝爾獎遐思》、《國人欲圓諾獎夢,須待學風求實時》、《躁動后的沉思》。這些文字粗淺地分析了百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國別分布、科研選題方向、獲獎者的學術經歷、獲獎者的學歷和名牌大學的關系、獲獎者與科學大師的關系與學術傳承、獲獎者的學術素養(yǎng)與科學精神,以及理論思維與實驗研究的結合等。我認為,我們的自然科學研究水平距離諾貝爾獎確實還有很大很大的的差距,國人心急可以理解,但諾貝爾獎并不因為我國人口眾多、是一個發(fā)展中的大國,就會給我們以“恩賜”。
10月7日,楊振寧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與師生一起慶賀高錕獲獎時,有人提問請他預測一下中國本土科學家何時能獲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他表示:從高錕的獲獎一事,增加了他對中國本土得諾獎的信心。他說:“我曾經再三講,我覺得在20年內中國本土包括香港、澳門一定會有諾貝爾獎級的科技成果出現(xiàn)?!睂τ跅罱淌诘倪@一預言作何認識和分析,可以說見仁見智。有人認為,根據(jù)我國國慶60周年成果發(fā)布會上的數(shù)據(jù),目前中國高??蒲心芰κ澜缗诺?位,因為自2004年以來,我國科技論文數(shù)量一直排在世界第5名,所以楊振寧教授預言的20年是太“保守”了。而有人則認為,根據(jù)2008年的統(tǒng)計,我國自1997年到2007年6月30日發(fā)表的論文,單篇的平均引用數(shù)排在被統(tǒng)計的145個國家的第117位,這樣低級的排位,20年內能問鼎諾貝爾獎嗎?所以認為楊振寧的預言過于樂觀,或許楊教授是在為國人鼓氣吧。我在此前寫的文字中曾經說過,當前受國內“高度重視”的SCI(科學引文索引)以它的登錄的論文數(shù)量來衡量我們的科技水平是十分偏頗的,必須還要看文章所載雜志的影響因子和單篇文章引用率。在國際上,影響因子在8以上的論文,被受到高度重視,而在2以下的被當作“垃圾文章”來看待。那么,我們的論文平均引用數(shù)排在第117位,能說明我們是高居世界前列的科技水平嗎?按照這個目前的水平,我們還是應該清醒一些為好,別再癡人說夢。
對于楊振寧教授的預言,我覺得應做兩方面的分析。首先應當肯定,他作為一位諾貝爾物理獎的得主,絕不會信口開河,他是深知什么是世界科技前沿成果的。前不久,他在揚州大學演講時,也說過我國能在20年內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并說我國在碳管和低溫超導的研究已經世界領先。二是,他的預言,僅講到“一定會有諾貝爾獎級的科技成果出現(xiàn)”這是一句很嚴謹?shù)脑挕J裁词侵Z貝爾獎級的成果?它應當是在自然科學基礎理論領域中處于世界的前沿、具有科學革命的性質、富有原始創(chuàng)新價值的研究成果。能夠達到這樣的水平,在經過多年的實踐檢驗后,才能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和贊同,也才能獲得被推薦為諾貝爾獎的資格。但是否獲獎,還要經過多層次的篩選,最后要由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投票表決,最終遴選出當年的諾貝爾獎獲獎者。因此,楊振寧教授并沒有對我國一定獲獎打下“保票”,只是說會有諾獎級的科技成果出現(xiàn)。倘若現(xiàn)在我們就開始沾沾自喜,這樂觀似乎是太早了點吧,畫餅真得能充饑?
“中國需要諾貝爾獎”,這是21世紀到來之前,我國多位中科院院士向國家領導人發(fā)出的時代呼喊,是他們對我國科學事業(yè)關心和負責的表征。這項綜合性、國際性、權威性的大獎,可作為中國科技與世界接軌的一條高層次的通道。擺在我們面前的爭取實現(xiàn)諾貝爾獎“花落中華”的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踏踏實實地做自己的事。學術需要得到尊重,來不得半點虛妄和自夸。而尊重學術則需要偉大的、廣闊的胸懷,需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語)的學術風格。近日,蔡運龍先生評論說:“時下,浮躁之風如瘟疫蔓延,學界也概不能免,其表現(xiàn)之一是夜郎自大,‘國際領先’、‘世界一流’、‘首先發(fā)現(xiàn)’、‘獨特創(chuàng)造’、‘重大突破’之類的溢美之詞過多,往往言過其實?!?,“其表現(xiàn)之二是狐假虎威,撿得一星半點洋貨,自詡‘國際大師真?zhèn)鳌?,于是‘言必稱希臘’,以致搞出一些不中不洋、不倫不類的概念來,正所謂創(chuàng)新不夠,新詞來湊?!蔽屹澩滔壬南u論,確是一針見血。此外,我覺得目下學術界還亟需拋棄那些趨之若鶩、炙手可熱的帶有明顯功利性的東西,諸如各類不切實際的評估和評獎;徹底清除學歷造假、論文剽竊和抄襲等學術腐敗的惡習;堅決杜絕“科研行政化”和“學者官員化”的不良風氣,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術的純潔性。諾貝爾獎得獎成果反映的是原始創(chuàng)新性、前瞻性和實踐性,是人類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認識的深化。值得欣喜的是,我國的一些科學家所作的科研項目,有的已經接近和達到世界領先的水平,只要我們善于學習,樂于付出艱辛的努力,給科學家創(chuàng)造寧靜、穩(wěn)定的學術環(huán)境,和能與國外科學家及時交流的條件,摘取明天諾貝爾獎的“桂冠”當非是夢。
但愿楊振寧教授的預言能早日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