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從“大師”辭世說開去


  從2009年7月11日,到2009年的10月31日,在這短短的100多天的時間里,我們相繼失去了四位大師級的科學家,他們分別是季羨林、任繼愈、貝時璋、錢學森。我們緬懷他們,通過各種形式表達對大師們辭世的深切哀悼,更傳遞著人們對四位大師的無限追慕。
  我們不僅要問,人們?yōu)槭裁匆獙@幾位老人的辭世表現(xiàn)出如此的哀痛?我以為,就是這幾位老人作為學術界的一代宗師,他們的辭世,對于學術界來說,無疑是重大的損失;幾位大師雖然辭世,卻辭不去人們對他們的無限崇敬。
  前幾天瀏覽平面媒體,無意中發(fā)現(xiàn)中國青年報的一篇文章,題目是:當今學術生態(tài)下想看到“大師”幾乎沒有可能,單從文章的題目上看就很吸引人們的眼球。文中概括地回顧了季老的坎坷經(jīng)歷,為人、為學都有足以傳世之處。他的安貧樂道、貧賤不移、寵辱不驚讓人稱道。就在他時任北大副校長的時候,還發(fā)生了被新生及其家長當成“老工友”而為他們守行李的故事,更為“永遠的大師”平添了一段傳奇。
  季老做學問的精神,源于“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為學信條,這應該是幾位大師級學者的共同特征,他們或者有在國內(nèi)知名學府深造的過程,或者有國外留學的坎坷經(jīng)歷;從做學問的角度,學貫中西,厚積而薄發(fā),才做到了學問精湛、樸厚為人、深情愛國、志存高遠,成為一代宗師。
  時至今日,我國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為世界所矚目的奇跡,應該是大師輩出的時代,為什么會有人擔心難覓大師的身影呢?仔細思索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當今的教育確實存在極其嚴重的問題,做學問的信條似乎已經(jīng)被嚴重扭曲,各種粗制濫造和學術抄襲、剽竊,時不時地呈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而這些學術不端行為人,大有逐漸向“高端”人物過渡的現(xiàn)象,什么“校長”、“院長”、“院士”、“著名教授”、“市長”等等,不乏其人。細想起來,近些年來學術浮躁現(xiàn)象比較明顯,強調學歷掩蓋了對能力的要求,而且一些學歷教育又充滿著“官污染”,在這種學術背景下想要看到燦若繁星般的大師,真的有些勉為其難了。
  好在我們國家終于認識到了這種學術浮躁的傾向,并且采取了必要的手段加以扼制。在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中,明確指出了學術不端的7種情況,分別是:抄襲、剽竊、侵吞他人學術成果;篡改他人學術成果;偽造或者篡改數(shù)據(jù)、文獻,捏造事實;偽造注釋;未參加創(chuàng)作,在他人學術成果上署名;未經(jīng)他人許可,不當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學術不端行為。針對這些情況,提出了相應的切實措施,相信會有效地扼制學術不端行為的產(chǎn)生,為塑造一代又一代的大師奠定基礎。
  一個人有多大胸襟,才會有多大成就。要想有學問,就必須真學、真問。所謂學問,就是系統(tǒng)的知識。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正像中國青年報文章所說,一個真正的學人,只有避開浮躁和流俗,秉承前代大師的精氣神,在坎坷中前行,在磨礪中堅持,在學問精深的同時堅守為人之道,也許慢慢的,他就成了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