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求學交大:錢學森科學人生由此起航□ 歐七斤



  錢學森在校期間參加軍樂隊,圖為枚傭釉泵


1933年4月,錢學森在《空軍》雜志發(fā)表關于飛船的論文




  20年前,1989年2月,錢學森在寫給交大的一篇文章《回顧和展望》中,飽含深情地記下了這樣一幕:
  1935年秋,也就是從交通大學畢業(yè)的次年,錢學森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航空工程系學習,入學伊始,他吃驚地發(fā)現(xiàn),上海交大的課程安排全部是抄MIT的,連實驗課的實驗內(nèi)容都是一樣的?!吧虾=淮笫前袽IT搬到中國來了!因此也可以說上海交大在當時的大學本科教學已是世界先進水平的?!?br>  一流人才離不開一流大學的培育。大學,是每一個青年才俊人生起飛的殿堂。1929年夏,建校已愈30年的交大迎來了又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優(yōu)秀中學生,這其中就是有18歲的錢學森。從1929年,錢學森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交通大學,中間因病休學一年,至1934年7月畢業(yè)于機械工程學院鐵道門,前后在交大度過了5年求學生活。這期間,交通大學正處于建國前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經(jīng)費充裕,名師薈萃,教學嚴謹,圖書設施完善,為錢學森的學習與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風華正茂的錢學森,刻苦鉆研,孜孜不倦,在交大工程館課堂、執(zhí)信西齋宿舍、圖書館閱覽室、文治堂舞臺……留下了深深的足跡,在同學、老師之間留下一段段佳話。
“北京派”尖子生
1929年7月,錢學森從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中二部(理工科)畢業(yè)后,有志于學習工科,走科學救國的道路,決心報考上海的交通大學工程學院。當時全國工程教育以交大最好,前來報考學生非常多,甚至有些已經(jīng)上到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也來投考,使得交大的入學考試競爭異常激烈。當年有117所院校453人投考交大工程學院,結(jié)果只錄取26校90名考生,投考與錄取人數(shù)比是5:1。錢學森以396分的總考分名列工程學院新生第三名。他清楚地記得,第一名叫錢鐘韓,后來曾擔任南京理工大學(現(xiàn)東南大學)名譽校長;第二名是俞調(diào)梅,后任同濟大學教授。
  錢學森還回憶說,他在交通大學第一年基本上是玩過去的,因為所學功課大部分,如解析幾何、微積分、大代數(shù)、非歐幾里得幾何、有機化學、工業(yè)化學和第二外語德語等等,在北師大附中時都學習過了。
  然而,交通大學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各門功課考試特別多,小考、大考、期末考,考試不斷,學期終了平均分數(shù)計算到小數(shù)點以后兩位數(shù)。錢學森開始對分數(shù)并不在意,入學后的第一年兩個學期成績總均分分別是83.34、83.30,在整個年級不算最好。那時交大的多數(shù)學生分成“北師大附中派”和“江蘇揚州中學派”,都是出類拔萃的尖子,在學習成績上互相競賽,各不相讓,這次“北京派”領先,下次“揚州派”一定要得勝。作為“北京派”的尖子生,錢學森也不甘落后,非考90分以上不可,所以到二年級,他的成績就直線上升。從三年級開始每學期平均分數(shù)都超過90分,因而得到免交學費的獎勵。1934年7月,錢學森以各學年總平均成績89.10分畢業(yè),名列機械學院第一名。為此黎照寰校長發(fā)給他獎狀,表彰他“潛心研攻,學有專長”。
  休學期間的意外收獲
1930年暑假期間,錢學森因患傷寒病在杭州家里臥病一月有余,后因體弱向?qū)W校請假休學一年。休學期間,他在杭州的一家書店里買了一本關于藝術史的書,不料這本書是一位匈牙利社會科學家用唯物史觀的論點寫的。他從未想到對藝術還可以進行科學分析,所以對這一理論有了濃厚興趣。接著他先后讀了馬克思《資本論》、普列漢諾夫《藝術論》、布哈林《唯物論》等書,又看了一些西方哲學史,還有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冊)。
  通過閱讀這些書,他感到只有唯物史觀和辯證唯物主義才是有道理的,唯心主義等等沒有道理;經(jīng)濟學也是馬克思講得有道理。所以,錢學森認為,休學一年對他也有好處,他第一次接觸到科學社會主義,人生觀上升了。
  1931年9月,休學期滿回到學校,錢學森開始接觸到共產(chǎn)黨的外圍組織,參加過多次小型討論會,從那里他知道了紅軍和解放區(qū)的存在。小組的領導人喬魁賢,是當時交大數(shù)學系的學生,小組還有許邦和、袁軼群和褚應璜。后來喬魁賢被學校開除;錢學森和小組的聯(lián)系也逐漸中斷,仍埋頭讀書。
  “什么科目的書都看”
  在校期間,圖書館是錢學森“每天必去的地方”,刻苦用功的他遍覽館內(nèi)所藏關于機械、力學、航空等方面的中外科技書籍,以及社會科學方面的著述,為從事科學研究奠定了寬厚的基礎。他對自己當年在圖書館里面如饑似渴地飽覽群書有一段精彩回憶:
  那時上海交大圖書館在校門右側(cè)的紅樓,.是我每天必去的地方。一是讀報,.二是看書。當時學校訂了許多報紙,.有國民黨辦的,也有進步人士辦的。國民黨的報紙“太臭”,我是不讀的。對圖書,.特別是科技書,.那真是如饑似渴,.什么科目的書都看。我是學機械工程的,.常去找有關內(nèi)燃機的書,.特別是講狄塞爾發(fā)動機的書來讀,.因為它熱效高。后來我的專業(yè)是鐵道機械工程,.四年級的畢業(yè)設計是蒸氣機車。但我到圖書館借讀的書決不限于此,.講飛艇、飛機和航空理論的書都讀。講美國火箭創(chuàng)始人戈達德的書也借來看。我記得還借過一本英國格洛爾寫的專講飛機機翼氣動力學理論的書來讀。當時雖沒完全讀懂,.但總算入了氣動力理論的門,.這是我后來從事的一個主要專業(yè)。
  “如饑似渴”、“什么科目的書都看”,讓我們感知到大學時代的錢學森對知識尤其是科技知識充滿了無比的渴望,在汲取知識過程中具有廣博的胸懷。對于錢學森天天“泡”在圖書館的勁頭,他的老師金愨也看在眼里,他后來回憶說錢學森“總是在圖書館里鉆研、攻讀,掌握了課堂上沒講過的知識,他深深懂得學海無涯,攫取知識務求淵博?!睆拿刻毂厝サ膱D書館里面,錢學森不僅鞏固課堂專業(yè)知識,順利完成了畢業(yè)設計,更重要的是他在倘佯書海中已經(jīng)跳出專業(yè)范圍,開始轉(zhuǎn)入自己感興趣的航空專業(yè)知識的殿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不僅僅滿足于專業(yè)知識,廣泛涉獵各種學科知識,是錢學森之所以能夠科學巨星的原因之一。直到晚年,躺在病榻上的錢學森向溫家寶總理坦誠相告:“現(xiàn)在的學生對知識沒有興趣,老師教到什么程度,學生學到什么程度,這樣的教育是不行的?!睂W無止盡,青年時代錢學森讀書經(jīng)歷給當代大學生們帶來了諸多啟示。
  航天之路始于交大
錢學森是我國航天科技事業(yè)的奠基人,也是世界航天事業(yè)的重要開拓者之一,被譽為我國“航天之父”。那么,他何時開始涉足這一領域呢?一般認為始于1937年錢學森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參加火箭研究小組。實際上,他的航空航天之路始于交通大學求學時代。
  錢學森在交大期間,九一八、一二八事變接踵發(fā)生,日軍倚仗戰(zhàn)斗機等現(xiàn)代武器長驅(qū)直入,致使我國土淪喪,也激起了中華民族自覺自救的熱潮。由于當時飛機是維護主權(quán)的最有效武器,一時間航空救國成為科學界、教育界討論的熱門話題。交通大學著手籌備航空科學的教學與研究,在機械工程學院先開設航空工程課程,很多有志于獻身國防建設的學生紛紛選習該課程或自學航空專業(yè)知識,畢業(yè)后有些學生主動服務于航空技術部門,有些出國留學航空專業(yè)。受此影響,錢學森對航空工程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四年級選修了航空工程,兩學期平均成績?yōu)?0,列選修該課程的14人之首。他又利用大部分課余時間專攻航空與火箭書籍。據(jù)他的大學同學王建緒憶道:“據(jù)我所知,他在學校時代,課外時間已專攻航空工業(yè)了,他不但聰明,而且術業(yè)有專攻,再加鉆研和有恒勁,可能是他成功的秘密罷?!鄙鲜鲥X學森的回憶也說他是在自學了飛機和航空理論的書后,開始進入航空后工程領域。憑著一股鉆研和恒勁,錢學森儲備了航空工程方面基本知識,并對之有了初步的研究心得,至1935年8月赴美留學前,已撰寫發(fā)表5篇關于航空、火箭方面的論文,它們是:
  1933年發(fā)表《美國大飛船失事及美國建筑飛船的原因》(載《空軍》第24期)1934年發(fā)表《飛行的印刷所》(載《世界知識》第1卷第7期)1934年發(fā)表《最近飛機炮之發(fā)展》(載《空軍》第67期)1935年1月發(fā)表《氣船與飛機之比較及氣船將來發(fā)展之途徑》(載《航空雜志》第5卷第1期)1935年7月發(fā)表《火箭》(《浙江青年》第1卷第9期)錢學森在交大受到的訓練及其個人刻苦自學,使他具備從事航空研究的知識、能力和思想基礎,選擇航空作為專業(yè)方面顯得水到渠成。1934年7月畢業(yè)后,他報考了清華留美航空工程專業(yè)的考試,獲得順利通過。無獨有偶,當年教育部招考25名大學畢業(yè)生赴意大利習航空工程,交大學生踴躍報考,一舉考中13名,其中季文美、曹鶴蓀、王宏基等后來成為我國航空技術、教育界的功勛之才,說明交大工程教育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也反映了航空救國已成為交大學生的普遍追求。錢學森在國內(nèi)各飛機廠實習滿一年后,于1935年8月赴美留學,正式走上了航空、火箭研究之路,逐漸成為世界航天界的翹楚。追根溯源,錢學森的航天之路實是從交大開始的。
  熱心社團,鐘情音樂
在大學同學的眼中,錢學森性情上恬淡斯文,但又不失熱情,他周圍有許多好朋友,經(jīng)常聚在一起讀書,討論問題。那時,與錢學森很要好的朋友有林津、熊大紀、鄭世芬、羅沛霖、茅于恭等。
  緊張學習之余,錢學森積極參加了校內(nèi)的文體活動。當時交大課余生活豐富多彩,活躍著形形色色的社團,為學生展示所長、陶冶性情提供了舞臺。錢學森平時喜好音樂,就選擇參加了管弦樂隊、銅管樂隊、歌雅社、軍樂隊等各類音樂社團。據(jù)交大史料記載,1932年11月,交大學生自治會組織籌備管弦樂隊,由袁炳南負責籌備事宜,延請工部局音樂隊德國人海斯特(C..J..Van..Heyst)為指導。錢學森參加該樂隊,擔當和弦(Euqhony)手。隨隊員一起每周二、四、六在音樂室練習。
  除了有利于培植個人愛好興趣外,錢學森對于當年參加樂隊的“好處”還有一段回憶,他說:“回到學校讀二年級時,對每星期一上午的“總理紀念周”就想逃,不愿恭聽黎照寰校長的講話。正好這時同級的林津(也是北師大附中的)來動員加入學校的銅樂隊,說在“紀念周”開始時樂隊伴奏后就可以退席。我欣然從命,學吹中音喇叭?!?br>  錢學森從小做任何事情都很認真,為了在社團內(nèi)吹好樂器,他甚至花錢買票去上海大劇院聽交響樂。在上海灘,聽這種高雅音樂的都是些洋人和西服革履的紳士及太太、小姐們。當這位個子不高,身著學生裝的年輕人夾在他們中間,走向音樂大廳時,人們都以異樣的目光看著他。門衛(wèi)甚至把他攔住,問他來干什么的。他沒有答理,僅僅出示自己的票,平靜地進入會場,陶醉于美妙的音樂中。
  對于錢學森98歲的漫漫人生來說,交大5年是短暫的,然而這段精彩的大學時光對錢學森整個人生來說,影響無疑是至深至遠的,它奠定了他從事科學研究的寬厚基礎,初步形成了人生價值觀。我們通常將錢學森精神概括為“愛國、奉獻、求真、創(chuàng)新”,細細品味,這些精神在錢學森大學時代已經(jīng)顯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