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開欄語】 歲月變遷,人事更替。有些身影,卻歷久彌新。 他們宛如閃閃燈塔,又如參天大樹,在言傳身教中,提供學問坐標系和品格營養(yǎng)液,示范風骨與風度,傳承學問與抱負,為后輩成長、學術繁榮贏得時間、空間和方向。在120周年校慶前夕,學校組織青年師生尊取張之洞、章文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運動重要倡導者之一,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實業(yè)家、教育家。
  三辦農學,提出“農務尤為中國之根本”
  1889年,署理兩廣總督的張之洞奏請于廣東水陸師學堂內添設礦學、化學、電學、植物學、公法學五學科。他提出,“植物一學,析其物質類性質,辨其水土宜忌……于是國無棄地、地無遺力”,并聘請英國人葛路模擔任植物學教師。但是很快隨著人事變遷,接任粵督的李瀚章以“經費難籌”等由,借故將已聘來洋教習或“咨送鄂省”、或相繼辭退,“洋務五學”就此停辦。
  1896年,張之洞時署兩江總督,又奏請在南京設立儲材學堂,分設農政、交涉、工藝、商務四門,農政列為各門之首。其中農政一門包括種植、水科、畜牧、農器。他曾電請清廷出使大臣在歐洲延聘各門教師。創(chuàng)建工作進行之時,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爾后恰遇戊戌變法、清末新政,儲材學堂數易其名,農政、工藝、商務等門開辦情況不盡如人意。
  湖廣總督任上,張之洞再次提出開展農業(yè)教育,力促創(chuàng)辦農務學堂。1898年,他提出“竊聞富國之道,不外農工商三事,而農務尤為中國之根本”,奏請興辦湖北省農務學堂。
  湖北農務學堂創(chuàng)辦后,得益于張之洞長期督鄂,興建了一批大型近代工礦企業(yè),創(chuàng)辦了自強學堂、武備學堂、工藝學堂等眾多新式學堂,湖北成為教育發(fā)展“開風氣之先”的省份。學堂砥礪而興,逐漸初具規(guī)模,并先后延請美國教習、日本教習來校授課,學科設置、招生條件、學制規(guī)定日臻完善,是中國近代創(chuàng)建較早、影響較大的農務學堂,成為華中農業(yè)大學的壯麗起點。1904年秋,學堂遷址新校址,定名為湖北省高等農務學堂,是中國高等農業(yè)教育起點之一。
  擴建學堂,倡導“手腦并用知行合一”
  1905年,湖北省高等農務學堂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賓客盈門、盛極一時。據說,張之洞親自參加了開學典禮,并饒有興趣地品嘗了學堂自種的大白菜,贊不絕口,稱贊道:“到底學堂的白菜受了教育的,好吃些。”一時傳為笑談。
  笑談是否屬實無從查緝。但是,作為一個從舊式教育走出來的大儒,張之洞提倡“手腦并用、知行合一”,重視農業(yè)教育須教學、試驗與推廣相結合,認為“農學非試驗難收實效”,卻有例為證。
  湖北農務學堂開建時,因條件有限,只能課堂講授。但張之洞對農務學堂的遷建擴建事宜非常關注。后來因青山堤建成,涸出官地甚多,湖北省府在其中劃撥官田2000畝作為農務學堂試驗場,并決定將農務學堂遷建武昌城北寶積庵,靠近試驗場,就場試辦種植、畜牧等事。張之洞親自審閱新農務學堂的建筑圖,三易其稿,才最終定下來。當時,校園周圍,田土廣闊,除林科苗圃、桑園外,全是農業(yè)試驗地。校內理化儀器、測量儀器,比較完備,養(yǎng)蠶室全部按日本最新標準仿建,能自動調節(jié)溫度。
  百廿傳承,張之洞在開學典禮上的訓詞“手腦并用、知行合一”,已經成為華中農業(yè)大學長期堅持的育人傳統(tǒng)。
  送子出國,堅持“自備資斧,不領薪水”
  1898年,張之洞的長子張仁權得中貢士,賜同進士出身,韱分戶部任職。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張之洞卻要求他到海外游學,“今洋務最為當務之急,故擬令其至海外一游,或可開擴胸襟,增益不能?!?br>  張之洞歷來注重選送青年學生前往歐美和日本學習,積極主張吸收西方教育的有益部分。史料有載,1904年,湖北農務學堂就選送農科蠶科四名學生前赴日本農學學校進修。
  令人稱道的是,身為湖廣總督、每年官派大批青年學生留學的張之洞,卻讓兒子舍近求遠,到廣東巡撫鹿傳麟處出國,并且堅持自費出國,在給鹿傳麟的信上寫明,“該員自備資斧,不領薪水”。
  為什么如此嚴格要求子女?或許可從張之洞所定作為子孫后代取名依據的《續(xù)輩詩》中找到答案,“仁厚遵家法,忠良報國恩。通津為世用,明道守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