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 機械系統(tǒng)與振動 金屬基復合材料
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召開學術委員會會議
本報訊 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新一屆學術委員會會議于1月15-16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召開。
陳剛副校長代表學校致詞,并向新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頒發(fā)聘書。學術委員會聽取了實驗室主任楊建民教授所做的2009年實驗室工作報告,以及汪學鋒教授、葛彤教授、王風平教授所做的三個學術報告。委員們對工作報告進行了審議,并評審通過了本年度實驗室開放課題。
學術委員會一致同意實驗室主任關于實驗室2009年度的工作報告,認為一年來實驗室工作卓有成效,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主要表現(xiàn)在:實驗室根據(jù)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的國家戰(zhàn)略需求和國際發(fā)展態(tài)勢,適時整合、拓展研究方向,設立海洋生物技術與工程、海洋新型能源、海洋運輸科學與技術三個新的研究方向,并初步組建了研究團隊;實驗室在注重中青年人才培養(yǎng)的同時,在高層次人才引進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吳國雄等四位教授獲評中組部“千人計劃”,劉浩等三位教授獲評長江講座教授;實驗室研究基地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海洋深水試驗池試運行一年,承擔并完成了8項試驗任務,已擁有良好的國際知名度,內波水槽已成為實驗室重要的科研設施之一,風洞循環(huán)水槽已完成設計,即將開工建造,立管疲勞試驗裝置已完成方案設計;基礎研究和工程應用研究并重,承接并開展了59項國家級和省部級重大科研任務及7項國際合作項目,直接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發(fā)揮了服務于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和行業(yè)實際需要的重要作用。還開展了自主研究課題36項、開放基金課題7項。共承擔科研項目經費超過1.1億元,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300余篇;與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聯(lián)合共建“深水工程技術中心”,承擔了我國海洋油氣資源開發(fā)的重大工程項目,并取得了良好的階段性成果;繼續(xù)加強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積極鼓勵科研人員參加本領域的重要學術團體和重要國際學術會議,有10多人次在有關國際學術組織中任職,國際海洋工程領域的著名學者、教授近40人次先后來實驗室就國際學術前沿問題開展學術交流。目前正在積極籌辦OMAE2010等國際學術會議。(船建學院)
又訊 機械系統(tǒng)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第四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于1月17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召開。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聞邦椿院士、主任鐘掘院士、副主任李培根院士和高金吉院士等14名委員出席了會議,副校長林忠欽、中國工程院院士阮雪榆、科研院常務副院長彭穎紅、機動學院分黨委書記陶燕敏、常務副院長奚立峰,以及陳進教授等近50名研究人員列席了會議。
林忠欽副校長介紹了實驗室新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阮雪榆院士向新任委員頒發(fā)了聘書。學術委員會聽取了實驗室主任高峰教授的年度工作報告,以及Robert Parker、彭志科、羅云、習俊通4位教授的學術報告,對年度工作報告及實驗室的建設與發(fā)展進行了認真討論,并審議了實驗室開放基金課題。
學術委員會充分肯定了實驗室取得的工作成績。委員們認為在過去的一年里,實驗室緊密結合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和國防建設需求,承擔了一批國家、國防和產學研合作重要項目,圍繞實驗室的主要學術方向開展了學術和技術創(chuàng)新,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為國防建設和國家重大工程的實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2009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國機械工業(yè)科技特等獎。實驗室在人才隊伍建設和實驗室條件建設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引進了4名“千人計劃”教授和多位海外青年學者,自主研制了一批實驗設備,研究力量和研究條件得到顯著提升。(機械系統(tǒng)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
又訊 金屬基復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五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于2010年1月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本屆學術委員葉恒強、朱靜、孫晉良、趙東元、顏德岳和丁傳賢等6位院士和本領域7位專家共13位委員出席了本次會議。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葉恒強院士和副主任朱靜院士主持了會議。
吳旦副校長和周培副院長到會致詞,實驗室主任張荻教授向學委會匯報了2008-2009年實驗室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及隊伍建設、學術交流、國際合作和實驗室管理等各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面臨的問題和今后工作設想。實驗室中青年研究人員胡文彬、范同祥、周永豐和彭立明博士分別做了學術報告。學術委員會委員參觀了實驗室的研究設施和基地。
學術委員會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工作報告進行了熱烈討論,一致認為實驗室以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和學科前沿發(fā)展為導向,依據(jù)實驗室的定位已經形成了以金屬基復合材料為主線,聚合物基和新型功能復合材料協(xié)調發(fā)展的格局,三個研究方向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實驗室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2009年,顏德岳團隊因在超支化聚合物方面出色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胡文彬團隊因在表面復合技術與應用取得重要進展,獲得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一項。發(fā)表署名實驗室學術論文298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46篇,IF大于3.0論文74篇(署名實驗室),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91項。實驗室重點開展的精細分級跨尺度結構功能復合材料的制備與調控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自然模板,借用自然界生物經億萬年優(yōu)化的多層次、多維本征結構為模板,通過人工置換其化學組分,實現(xiàn)跨尺度精細結構與功能特性的耦合響應,制備既遺傳自然界生物精細形態(tài),又有人為賦予特性的新材料;二、人工調控,模仿生命體器官的程序化自組裝概念和原則,在空間和時間上調控納米結構單元的自組裝,實現(xiàn)在空間組裝方式、間距、構型和序列等方面的程序化控制,制備多層次多維度的納米結構材料。實驗室在這兩個方面都取得重要進展,在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54 (2009) 542—659(影響因子為18.2)等高影響力的國際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系列高水平論文,論文發(fā)表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反響和關注,表明了實驗室在該研究領域站在了世界前沿。(金屬基復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