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在三尺講臺上熠熠生輝,他們在攀大校園中全心付出,他們在人文關懷上盡心盡力。攀大因為他們而青春,攀大因為他們而閃爍,新時代因為他們而朝氣蓬勃,新時代因為他們而步伐堅定。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他們做著各自的事情,但他們有一個相同的身份:攀大的新容顏。
和紅球藻一起移居攀枝花:李健博士的人生追逐
2017年,45歲的他,毅然放棄海外高薪工作來到了攀枝花學院。將近天命之年,沒有放棄對發(fā)展紅球藻產業(yè)的追求,沒有忘記執(zhí)著的信念,只為給紅球藻安置一個溫暖的“家”。
收獲:雄心不減——屏住呼吸,掌聲響起,只聽一聲洪亮的聲音宣布:“《人工調控雨生紅球藻高效生產天然蝦青素的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了全國商業(yè)科技技術進步二等獎”。2018年12月25日的這一天,他參與研究的這個項目獲獎了,他就是李健博士——攀枝花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教師、攀枝花學院致公黨支部副主委。
終于,自己和多年合作的伙伴—“紅球藻”一起站在了這個領獎臺上?!斑@只是一個很小的收獲,還需努力奔跑”,李健謙遜地說道?!跋乱徊剑覍⑽鄬W生到研究團隊里來,把團隊組建好,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助力學校申請碩士點,努力推進紅球藻在攀枝花大規(guī)模產業(yè)化養(yǎng)殖?!?br> 尋覓:落葉歸根——南開大學本科畢業(yè),美國夏威夷大學就讀研究生,天津科技大學就讀博士,曾在美國、中國、比利時和新西蘭先后任職,有著極其豐富的海外求學和工作經歷,最后,卻將紅球藻和攀枝花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拔⒃屦B(yǎng)殖實際上是現代農業(yè),是靠天吃飯,氣候對生產成本影響很大。”李健博士在行業(yè)摸索過這么多年,對世界各地都做過詳盡的研究。微藻養(yǎng)殖主要的要求第一就是光照要充足,第二個是溫度要適宜,而在中國,經過科學的分析,攀西地區(qū)的干熱河谷氣候是最適合紅球藻的生產養(yǎng)殖的地區(qū)。曾有公司邀請他來攀枝花做實地考察,這讓他非常滿意并且希望能夠在攀枝花發(fā)展紅球藻養(yǎng)殖產業(yè)。后來,在學校大力引進博士的契機下,他抓住機會,舉家搬遷來到了攀枝花,開始了他的教學和紅球藻產業(yè)化開發(fā)工作,譜寫“花與藻”的優(yōu)美樂歌。
展望:未來可期——說到今后的科研方向,李健博士表示信心滿滿。他說根據四川省委對攀枝花市區(qū)域產業(yè)布局和城市發(fā)展定位的“3+2”要求,聚焦現代農業(yè)和農產品加工產業(yè),爭取做好三個研發(fā)平臺。一是微藻養(yǎng)殖技術平臺,促進紅球藻項目在攀產業(yè)化;二是微藻基因育種科研平臺,爭取多出科研成果;三是微藻下游產品開發(fā)平臺,促進科研成果轉化。他相信,在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工作會取得很好的進展。首先爭取盡快在申碩之前做出成績,助力學校申碩工作,然后再推進三個研發(fā)平臺的建設,促進科研成果到產品的轉化,運用攀枝花特色農業(yè)資源開發(fā)高附加值產 品,發(fā) 展 四 川 食 品 飲 料“萬 億 產業(yè)”?!@就是李健博士對未來的科研方向擎畫的宏偉藍圖。
執(zhí)著釩鈦冶金,勇攀科研高峰:釩鈦學院趙鵬博士
作為釩鈦學院2015級礦物加工的任課教師,趙鵬執(zhí)著科研,敢于創(chuàng)新,不忘初心,一路奮進?!耙驗槲蚁矚g和學生打交道,對教學感興趣,很享受這個過程中的樂趣,所以我來到了攀枝花學院?!闭劶皝韺W校的原因,他如是說道。
趙鵬博士自從今年五月來到攀枝花學院后,就從事冶金工程學科的教學和科研,成為我校綠色冶金團隊的科研骨干,進行釩鈦磁鐵礦高值利用等相關研究。
趙鵬全心全力進行科學研究,在經歷無數失敗的洗禮后,他所帶領的團隊完成了“釩鈦資源高效利用和綜合開發(fā)新技術”等項目。除此之外,他帶領課組突破了一系列關鍵工程技術難題和理論基礎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利用高鉻型釩鈦球團直接氣基還原的新工藝,發(fā)明了高效提取金屬釩、鈦和鉻的清潔冶金新技術及與新技術配套的新裝備,釩、鈦和鉻的回收率顯著增加,實現了釩鈦冶金產業(yè)技術升級,推動了冶金行業(yè)的科技進步。
除了科研方面,趙鵬一直從事教學一線工作,秉承著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學態(tài)度,不辭辛勞,教書育人。他認為老師重在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與人交往、學會思考和解決問題。他教過的學生都肯定地說,聽趙鵬老師講課既學到了知識,又學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他還注重方法,充分發(fā)揮教師、學生兩個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嚴謹治學作風。
同時,趙鵬還非常關心學生的生活,經常到學生宿舍走訪交流。在問起對趙鵬博士的印象時,學生說,“趙老師為人謙和,給人一種親切感,有極強的人格魅力,大家都喜歡跟隨他搞科研。”
最后,他告訴記者,“時間是很寶貴的,而生活在于量化,要著眼當下,把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并且樂在其中。作為一名科技和教育工作者,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為‘解民生之多艱’多出科研成果,‘為育天下之英才’恪盡教師天職,才能創(chuàng)造出無愧于青春、無愧于時代、無愧于黨和人民厚望的新業(yè)績?!?br>隨心而安的追夢人:人文學院鄭輝博士
可親的笑容,甜美的聲音,從一見面,我們就被這位老師所吸引。她是三尺講臺上的一介老師,她是為夢拼搏的追夢人,她是人文社科學院年輕的鄭輝博士。
隨心追夢,心之所向?!叭松恢老乱徊皆谀睦铮彼f。人生需要走走停停,最美的風景永遠在路上。2017年10月還不想回國的她,在11月突然萌生了回國的想法并投了簡歷,從大東北到韓國,再從韓國到大西南。究竟是什么吸引了她呢?她說:我打開官網看到攀大就有一種親切感,攀大就是這樣有魅力、有溫度的學校。
不忘初心,扎根攀大。鄭老師來到攀大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后悔。她說,初到攀大,就感覺很舒服,很親切,很熟悉,不管是這里的人,還是環(huán)境,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作為人文社科學院的一位老師,她看到院上評獎助學金的程序公正,她發(fā)現其他大學都不曾擁有的家長會,她發(fā)現學院領導親自參加迎新籃球賽,這一切,讓她覺得學院很有人文關懷。
一路耕耘,采獲芬芳。鄭輝老師在國外讀書時半工半讀,為生活所迫,更多時間注重教學,而忽略了科研,她希望以后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上,在個人能力、學術成就,特別是學習電子教學方面,希望能伴隨學校繼續(xù)成長。
思政教育的踐行者:中特學院羅春秋博士
羅春秋畢業(yè)于南京理工大學并于今年3月到我校中特學院擔任講師一職。在科研上,他積極奮取、毫不懈??;在教學中,他積極負責、敬業(yè)樂業(yè)。作為思政教育的踐行者,他始終秉承“明德礪志,博學篤行”的校訓,將“個人夢想與國家夢想相融合”作為教學行動準則。
當被問及為什么選擇到我校任教時,羅春秋說到,我校非常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并且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能發(fā)揮自己優(yōu)勢的平臺,讓像他一樣的青年教師能夠得到學校的充分肯定,獲得成就感。其中最吸引他的是他在這里一份付出便能夠得到一份收獲,他覺得來到我校讓他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讓他能夠靜心于自己的科研和教學。來到我校后,他做了很多課題,現在已經有15篇文章被錄用,還有4篇正在申報中。9月27日,其撰寫的《攀枝花學院 以學校教育促進藏羌彝文化產業(yè)建設》文章被《中國教育報》理論周刊教育科學版“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教育篇刊發(fā)。
羅春秋來到學校后,給自己的未來做了詳細的規(guī)劃。他表示,目前正在完成第一個目標——成為教書育人的副教授,下一步他將申請教授的職務,不管結果如何他都將著重于教學工作,將優(yōu)秀的思想政治注入每個攀大學子的靈魂。他也相信唯有上好課,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大學教師。羅春秋還告訴記者,他既然選擇了這個學校,就將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愿意和學校,和攀大學子一同進步!
醫(yī)學博士的柔情與執(zhí)著:醫(yī)學院徐浩銅博士
徐浩銅博士是成都人,2012年在第三軍醫(yī)大學生工與影像學院博士畢業(yè)。徐浩銅在博士時曾到成都軍區(qū)總醫(yī)院全軍普外中心研究外科學;2017年在日本京都大學理學院留學歸來后在成都一家醫(yī)院就職。
在與記者的交談中,徐博士道出了來我校的第一個原因:“理工為主,包容醫(yī)文”的學校與他所學的專業(yè)相契合,他在這里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特長,也為創(chuàng)造攀大更美好的明天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其次,在大數據時代下,管理者要做好有效的事前預測、事后控制等工作,在海量類型復雜的數據中及時高效地尋找和挖掘價值高的信息,醫(yī)療大數據也是如此。同時,醫(yī)療大數據也有一定的商業(yè)作用,服務于攀枝花地方經濟建設的大數據也會發(fā)展得越來越好。徐博士給我們談到,他以前是競走俱樂部的會員,作為一個戶外競走運動員,他一到攀枝花便被攀枝花公園所吸引,他覺得這個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很適合散步、鍛煉身體,從小生活在三線企業(yè)的徐博士對三線建設的攀枝花有種親切感,他來到這里生活也是一種享受。
徐博士認為醫(yī)生與病人之間更多的是人文關懷,需要全方面考慮病人自身的情況,降低病人的心理壓力。而且徐博士還是一個為他人考慮,喜歡觀察生活,富有愛心的人,醫(yī)學博士的柔情還遠不止這些。
我是一個攀大人:生化學院孫蓉博士
采訪過程中,孫蓉博士是以一個攀大人的口吻來敘述自己的,“我是一個攀大人,我會緊跟學校發(fā)展的步伐,邁力前進,為攀大的美好明天做出自己的貢獻”。
孫蓉是一名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老師,但是她更注重理論研究,來到學校已有半年,一直朝著目標奮斗,她一心致力于科研,參與發(fā)表了關于生物化學分子 CSCD 論文一篇。雖然目前學校很重視產教融合發(fā)展,但是她會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和發(fā)展方向相應地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
當記者詢問她為什么選擇攀枝花、選擇攀枝花學院時,她說,這里與她的家鄉(xiāng)雅安截然不同,那邊全年氣候濕潤,很難見到太陽,而攀枝花是陽光花城,這里陽光充足,空氣清新,之前對攀枝花就有過一定的了解,她非常喜歡這個地方。此外,攀枝花還有一種特有的中藥材,在這里她能更好地從事自己的科學研究工作,這里人們還很熱情善良不排外。同時,學校高度重視人才,人文關懷也做得很好。正是這些,她毅然選擇了攀枝花,選擇了攀枝花學院,選擇了成為一個攀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