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避免負能量玩梗的漩渦

以一種輕松隨意、漫不經心卻又接地氣的語態(tài)來借鑒、引用“網絡流行語”,成為中國網絡新世代的表達自我、解讀文化的一種新常態(tài)?!爸星嘈C健痹谌珖?000名高校大學生展開的調查顯示:72.48%的被調查者愿意主動“玩?!?,超過90%的被調查者可以接上超過4句網絡流行語。

造“?!?、玩“?!?、轉發(fā)“?!币惨殉蔀橹袊ヂ?lián)網中最活躍的文化行為之一。因語言不規(guī)范出現(xiàn)的“雨女無瓜”“青結”,因二次元文化出圈形成的“佛系”“社畜”,因簡單重復而大熱的“666666”“奧利給”等。

玩梗遠遠不止于對“網絡流行語”的模仿與再造。今天的網絡流行梗,從早期的網絡新詞的搬運、表情符號的意義新解,發(fā)展到更為復雜多樣的圖片惡搞與鬼畜視頻的生產;從曾經的網絡亞文化走向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場景;在“?!蔽幕淖儺惡头糯蟮耐瑫r,年輕人網絡語言表達、網絡行為模式和社會交往的方方面面都深受其影響?!肮!庇删W絡空間與社會現(xiàn)實相互催生,吐槽、幽默、自嘲式的“網感”化表達看似淺白、無意義、甚至有時語義不通,但卻又折射出一定時期內社會大眾的文化心態(tài)、集體情緒與社會輿情的流動。在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主流媒體需要時刻保持新聞語態(tài)的敏感度和新鮮性。如何應對層出不窮的梗言梗語,識“梗”、玩“?!焙腿凇肮!薄布磳W絡流行梗的辯證融合——成為當前新聞工作者面臨的又一挑戰(zhàn)。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好的新聞報道要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來。全媒體時代的“四力”,首先要求新聞工作者具有走進現(xiàn)實社會的基層,能夠觸達網絡空間最底層的腳力;更需要擁有能深刻理解“?!蔽幕糯蟮氖录?、現(xiàn)象與熱點的眼力。

網絡流行梗不斷更新迭代,喧囂塵上,以一種病毒式傳播的速度迅速霸屏,在大量簡單重復的復制粘貼和轉發(fā)的助推下成為一日網紅、一周爆款。在網絡流行梗亂花迷人眼的同時,主流媒體的新聞工作者更需警惕過度放大的傳播迷思和價值取向的偏差。

比如曾經被某電商用作廣告語的“媽媽再打我一次”,某期刊吐槽健康碼的“良民證”,某社交媒體頻現(xiàn)的“化糞池警告”,某游戲社區(qū)流出的“祖安文化”,都以一種語言暴力的形態(tài),挑戰(zhàn)新聞倫理、歪曲歷史和消解社會新聞嚴肅性,被眾多網友轉發(fā)引用之后,形成負能量玩梗文化的漩渦。

新聞工作者需要快速反應,即時跟蹤,但不隨意跟風玩梗。有腦力來辨識良莠,有筆力巧妙融梗,不斷創(chuàng)造出適應新知識、新領域和新視野的新聞語態(tài),為當前的年輕人喜聞樂見,呼喚起當代年輕人文化共鳴與認同,才能使我們的新聞宣傳工作做到育新人、興文化。

對網絡流行梗的吸納創(chuàng)新,需要注意對網絡流行梗時間性、適度性、規(guī)律性的認知與把握。

時間性,是應時而變,審時而動。政務平臺如“貴人服務”“深i您”,緊跟諧音梗的大熱趨勢,圈粉無數。度是程度,是篩選。

適度性,是善于鑒別,去蕪存菁?!绑@雷”成為眾人模仿的音樂梗之后,并不需要一群新聞主播急匆匆地開啟自拍,在主播臺上跟唱驚雷。“穩(wěn)住,我們能贏!”被人民日報青創(chuàng)營的年輕人在《史上最牛創(chuàng)業(yè)經》中成功玩梗,三年來,已成為新聞傳播教案中的經典案例。“四川觀察”的短視頻號被戲稱“四處觀察”,是網友的惡搞梗融入新聞短視頻中;因網友的催更梗而重構新聞敘事人的虛擬人格,在“四川觀察”中更是時有可見,反而勝過刻意玩梗、自我萌化的同質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