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稿子常見的三個毛病,當改!


與學員的N次通信

(第二十八封信)



XX學員:

你在微信中介紹了你們校報的情況,希望我給予一些指點。談不上指點,說一說閱報的體會吧!

我在查閱一些高校校報、企業(yè)報時,發(fā)現(xiàn)有3個毛病經(jīng)常出現(xiàn)?,F(xiàn)提出來與大家溝通、切磋。

這3個毛病是——


毛病一:句子過長,當“長改短”。

例1:

有篇文章這樣寫道:

通過學習,不僅使學員在思想上有了很大提高,認識到黨史學習不能可有可無,要必須學,堅持學,一定要學好,并在實際工作中切實體現(xiàn)。而且還使我自己有很大收獲,了解了黨史上許多感人的故事。

點評:

整個句子是“不僅……而且還……”結構,那么在“不僅”以后的文字就應該簡潔一些。可以把“認識到黨史學習不能可有可無,要必須學,堅持學,一定要學好,并在實際工作中切實體現(xiàn)。”這句話刪掉,使句子簡潔、明快。

試改如下:

通過學習,不僅使學員在思想上有了很大提高,而且還使我自己有很大收獲,了解了黨史上許多感人的故事。


例2:

有條消息的導語這樣寫道:

按照XX市委統(tǒng)一部署,經(jīng)督導組批準,2月8日,檢察院黨組召開2020年度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圍繞“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強政治建設,提高政治能力,堅守人民情懷,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奪取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勝利,高質量建設更具實力的襄陽市域副中心城市、更具特色的“襄十隨神”城市群協(xié)同發(fā)展引擎城市、更有活力的漢江流域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示范城市、更加開放的大別山革命老區(qū)高質量發(fā)展樣板城市、更具競爭力的全國縣域經(jīng)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為襄陽“一極兩中心”建設、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貢獻力量”這一主題,緊密聯(lián)系棗陽檢察工作,聯(lián)系班子成員個人思想和工作實際,深入開展了個人自學和集中研討,廣泛征集了意見建議,普遍開展了談心談話,班子對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指示精神、對照黨章黨規(guī)黨紀、對照初心使命等嚴肅查擺了問題,認真撰寫了班子對照檢查材料和個人發(fā)言提綱。

點評:

這段文字的結構式是“民主生活會圍繞……這一主題……”, 可在“圍繞”之后的文字太長了,約有200多字。這么長的句子,誰能讀下來呢?

在文學作品中,一直提倡短句短語。作為快速傳遞信息的新聞作品更應該這樣。然時下一些報道中這種長句子并非少數(shù),實在令人擔憂。

為何會出現(xiàn)這種毛病呢?原因可能很多,但主要之點在于有些記者的文字尚未很好地錘煉。在這方面,應該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打牢基本功。樹高千尺,營養(yǎng)還在根部。有了豐厚的文字功底,各種新聞體裁(如消息、通訊、特寫、言論等)都可以駕馭,且在基礎知識方面不會出毛病。反之則不然。


毛病2:描述過虛,當“虛改實”。

例:

有篇寫人物的通訊寫道:張先生70多歲了,但身板硬朗,精神矍鑠。他的房間不大,但堆了書。每天都他坐在那里,看了一本又一本。

點評:

這樣的描述,給人“虛”的感覺。人們不禁要問:70多歲?是73歲?還是79歲?應該寫出具體的歲數(shù)。

“身板硬朗,精神矍鑠”,這是描寫老人狀態(tài)常用的詞匯,好些稿子一寫老人就用這兩個詞。實際上完全可以依據(jù)每個人的情況寫得具體化一些。

“他的房間不大”,“不大”究竟是“多大”?是15平米?還是20平米?應該據(jù)實寫來,給人以實實在在的具象。

寫人、寫事,離不開描述。但切記一定要具體化、生動化。在這方面有不少高手寫出了佳作——

比如一篇寫蘭考縣委書記刁文的通訊這樣寫道:“緊張的麥收時節(jié),蘭考縣委書記刁文從鄉(xiāng)下回到縣城。他滿頭大汗,一身塵土,見人就笑:‘你沒想到吧?大旱之年,咱們小麥豐收!’他晚上開完公社書記會,第二天一早又騎自行車下鄉(xiāng)。54歲的人,干起工作還是盡頭十足。”這段文字,將刁文書記的形象躍然紙上。

再如寫老人,有記者這樣寫道:“王師傅家住在3層樓上,有一次我跟在這位已76歲老人一塊爬樓。快到3層時,我想扶他一下,他卻一下子上兩層臺階快步走了起來……”這樣的描述,具體、生動,有實感。

也許有人覺得,寫“太實了”會不會影響稿子的格調?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首先應當明確我們寫的是新聞作品,新聞作品不同于文學作品,其根本要求是“真”、是“實”。惟有“真”,惟有“實”,作品才有生命,才有感人的魅力。

當然文學作品的某些寫作手法可以借鑒,但不能影響和破壞了新聞稿件的“真”與“實”。


毛病3:形容過分,當“少用形容詞”。

例:

如有篇稿子寫道:“那個小女孩很可愛,紅紅的臉像個大蘋果,笑起來跟花一樣?!边€如“他的胸懷像大海一樣寬廣,話音像洪鐘一樣響亮……”

點評:

“紅紅的臉像個大蘋果”,這句話一般說說可以,但落實在文字上則不確切。蘋果有紅色的,也有黃色、青色的,容易讓人產(chǎn)生歧義。

“他的胸懷像大海一樣寬廣,話音像洪鐘一樣響亮……”,這種過分的形容,不妥當,不準確。

在新聞作品中是完全可以使用形容詞的,使用得當會使稿子生色。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過多,要做到恰如其分。如果用得過多,那就會失真。如果未能恰如其分,那就會讓人反感。

舉凡包括記者、作家在內的為文者,大都比較慎用形容詞。作家楊朔在寫《雪浪花》一文時,在用形容詞的地方多次斟酌、反復修改。如“猛烈沖激著海邊的礁石”這句話,原來寫的是“象雪崩似的亂飛亂濺著”。他覺得“雪崩”是什么樣子?知道的人很少。這個形容詞并不能讓人產(chǎn)生形象感。“亂飛亂濺”,突出了一個“亂”字,形象也似不美。于是用“猛烈沖激”這4個字更為準確。

擺出以上3個毛病,旨在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警醒。我們寫出的稿子是要給人看的,你要想取得最佳的傳播效果,不可不在文字上多下些功夫。如果毛病太多,人家是不買賬的。是不是這個道理?請大家斟酌。


(作者為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