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在改題中練就做題的本事兒

如何把標題做得精彩?這是媒體人經常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自己動手擬題,是一種方法;多看看別人如何改題,也是一種方法。實踐證明,這后一種方法效果明顯,對提高記者編輯的做題能力和水平益處多多。

下面結合一些實例,看看原題是何樣?改題后又是何樣?探索一下改題中的奧秘。



一、3個實例,不同的改法


實例1:“虛改實”,“干貨”上題。

原題:      在反腐高壓下(肩題)
             各級領導干部厲行節(jié)約(主題)
改題:  三公經費,2015年少花9個億(一行主題)
批注:
這是一個“虛題”改“實題”的范例。
改題《三公經費,2015年少花9個億》,標出了具體數(shù)字“少花9個億”,實實在在,給人印象深刻。而原題中的“各級領導干部厲行節(jié)約”,則比較空泛,缺乏具體的內容。
把“虛題”改“實題”,讓“實題”觸目可見,是各媒體時下的一個重要任務?,F(xiàn)在有些媒體上的“虛題”太多了!

實例2:“長改短”,吸人眼球。

原題:
學校黨委班子召開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整改暨深化警示教育專題民主生活會(39個字)
 改題:
就脫貧攻堅“回頭看”整改、深化警示教育專題(肩題)
學校黨委班子召開民主生活會(主題)
批注:
原題39個字,太長了!
改題由于采用“肩題-主題”的形式,主題字數(shù)不但減少了,還簡潔、明確。
消息標題中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如“肩題-主題”形式、“主題-副題”形式等。當遇到長題時首先要想到這諸多形式并運用之。

實例3:妙用詞,引人入勝。

原題:盲人紅針棉的傳奇故事
改題:我的名字叫紅
批注:
2013年3月10日,廈門日報報道了盲人紅針棉的傳奇故事。
最初的標題是:盲人紅針棉的傳奇故事,但編輯并不是很滿意。反復看稿時,紅針棉的堅強,為了生活練就了舌尖上穿針引線的絕活;紅針棉的樂觀,吹了40年笛子,從不曾放棄尋找心中的光明。這些都擊中編輯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什么樣的標題才契合這樣的一個人?編輯靈機一動,從他的姓入手,借用諾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名作書名,標題《我的名字叫紅》一揮而就,內涵深刻,耐人回味。


 

二、“鉆進去,走出來”技長一籌



與記者朋友聊天,幾位都有這樣的體會:平時我們翻閱報紙、瀏覽網站時,首先看標題。遇有好的標題就看全文,較少琢磨這標題究竟好在何處、為何能做得這么好等問題。然臨到自己動手做題了,這才感到得好好學習一番了。

如何學呢?
人民日報社資深編輯鐘立群老師曾說,看看同事、領導怎么改題,是其中一個好方法。
他說,看他們改題不是旁觀者,而是要跟著他們“鉆進去”,然后再“走出來”。要經歷這么一個過程。
“鉆進去”有“三步走”——
第一步,先看看原題有哪些不足?毛?。孔x著繞口、感覺不對的時候馬上提出質疑。
第二步,琢磨如何改?改標題有多種手法,比如改個別詞句;比如改標題形式,一行題改成“肩題-主題”結構呢?還是改成“主題-副題”結構?等等。
第三步,動筆擬詞句。這是衡量和考驗你文字功底的時候了。新聞界有些老記者老編輯在這方面“厲害得很”,一字一詞盡顯風流。
他們的經驗是:做標題就是煉字煉句。能形象的絕不抽象,能通俗的絕不高深,能用一個字解決問題絕不用兩個字。
至于說“走出來”,那就簡單了。做完題后持冷眼審視、吟讀幾遍標題,看看還有無需要小改、潤色之處。這里需要的是冷靜、淡定,切忌馬虎、草率了事。
經過這“一進一出”,眼界開了,手法熟了,做題的本領也就掌握了。這比課堂上聽聽課來得快,效果明顯。


(作者為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