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2011研究生科技·文化節(jié)開幕式暨“千人學者的學術人生”分享會舉行


  本報訊 2011 研究生科技·文化節(jié)開幕式暨“千人學者的學術生 涯與文化之旅”分享會10 月31 日在閔行校區(qū)舉行。校長俞立中、校黨 委副書記兼副校長林在勇、校黨委研工部部長兼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敏 以及我?!扒擞媱潯睂W者劉明耀教授、張增輝教授和象偉寧教授等 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校研究生會主席馬瑞主持。
  開幕式上,校研究生會副主席湯天穎宣讀了 《華東師大研究生 “傳承師大精神,開創(chuàng)師大未來”宣言》。宣言說,研究生作為師大精 神的傳承者和師大未來的創(chuàng)造者,將從“創(chuàng)獲智慧,引領學術追求;陶 熔品性,引領文化進步;傳承精神,引領師大發(fā)展”三個層面,向著“做 一流學問,樹一流人品”的目標砥礪前行,為師大的新發(fā)展和新跨越 做出自己的貢獻。
  俞立中在致辭時說,研究生科技文化節(jié)是校慶之后又一個大的校 園文化活動。研究生不僅要通過學習和研究提升專業(yè)能力,更要思考 怎樣真正理解科研,提高科研的文化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他希望研究生 科技·文化節(jié)能增強研究生對自身的認識、對文化發(fā)展的認識以及對 未來責任的認識。俞立中說,我們的“千人學者”不僅回國為國家科學 事業(yè)的發(fā)展做貢獻,還以學術和人生經(jīng)歷帶動青年一代成長,來培育 更多的未來人才。隨后,俞立中宣布2011 研究生科技·文化節(jié)開幕。
  分享會上,三位千人計劃學者同與會者分享了他們的國外求學生 涯、求學動力以及為何來師大任教的心路歷程。談話中,三位學者都反 對把科學當謀生手段。當初,他們秉持對科學的熱愛,遠赴重洋,以興 趣和好奇心為求學動力,孜孜不倦,終在各自領域建樹頗豐。在克服了 求學伊始遇到的語言和文化障礙之后,美國人樂觀、敢于冒險的精神 以及與中國截然不同的社會體制給三位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 而,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家吸引海外留學人才的各項政策,讓留學海 外的學者看到了回國發(fā)展的機遇。如今,三位學者落葉歸根,以海外所 學回饋祖國。張增輝教授說,提高中國的科研水平一直是他們那代人 最希望做的事。當主持人問及“為何來師大任教”時,象偉寧教授援引 “湯淺現(xiàn)象”指出海外留學人才回流現(xiàn)象是大勢所趨。劉明耀教授則 在談話中肯定了學校對科研的重視,為廣大學者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支 撐。
  在隨后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中,三位學者回答了同學們提出的有關留學、 中美教育差異、學術話語權等問題。在回答同學的提問時,象偉寧教授 說,美國在學術體制方面是強國,中國若想趕超美國,就必須從培養(yǎng)體 制上入手,如人才培養(yǎng)體制,借鑒美國的“全人教育”理念,加強通識 教育。在談到學術話語權時,劉明耀教授認為,中國的學術話語權之所 以比較弱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國際上的論文多用英語寫作;二 是主要的科學雜志都由西方主導。為此,劉明耀指出,中國必須提高實 力以爭取話語權,并且建議國家加大對“好雜志”的投入,擴大國內(nèi)學 術雜志的影響力。象偉寧教授也認為中國必須要有自己的學術雜志品 牌,但他不認同把西方的雜志當作競爭對手,他援引商業(yè)戰(zhàn)略中的名 言“ If you can’t beat i t,joi n i t.”,認為應該把西方主導的學術雜志當 作合作伙伴,融入進去。
  最后,林在勇積極評價了本次分享會。他說,這是一次非常好的學 術人生分享會,三位千人學者給我校的人才培養(yǎng)形式提供了一個新的 啟示。林在勇希望同學們把這一難得的經(jīng)歷分享給那些沒有出席本次 活動的同學,讓更多的學生受益。 (嚴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