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山東科大報》 -

尋找鍛煉的機會


  這幾天我身邊的同學都在為今后的打算忙碌著,有的忙著找工作,有的全力以赴準備考研,還有的準備考公務員。前幾天,接到校報記者團一位學姐的電話,她說,她已經(jīng)與煙臺市蓬萊日報社順利簽約,這幾天就過去工作了。我真是為她高興。
  我學的是藝術(shù)設(shè)計,卻在大學里與新聞打了兩年的交道,以至于好多同學認為我是學中文的。甚至,2007年暑假,我還到魯中晨報社做了半個月的實習學生記者。
  帶我實習的記者姓康,第一天,他向我簡單介紹了大眾媒體的一些文體寫作格式,并拿了一沓報紙給我,讓我好好學習一下。以后一連幾天,我一直是在看報紙。一個200多平方的大編輯室,編輯記者們進進出出,看上去無不緊張。他們整天都在采訪、寫作,好多人甚至沒有午休時間,除了在工作需要的時候,他們也很少交流。沒有人說話,除了翻報紙的聲音,竟似乎沒有其他的響動。這動中之靜,更讓人感到枯燥乏味,過一會兒我就有些困意,有時竟打起盹來,起初的新鮮感頓然消失。
  從家到實習單位需坐半小時的公交車,每天早上我必須很早起床,晚上也很晚才能回家。為了能讓自己盡快掌握大眾媒體的新聞寫作模式,每天我都爭取第一個到,拿上幾份當天的報紙就開始閱讀。記者小李看我每天都到得早,便熱情地過來和我交談。一聽我是學藝術(shù)設(shè)計專業(yè)的,他很是驚訝(因為這里實習的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學新聞專業(yè)的),并告訴我下午有采訪,問我去不去,我立刻就答應了———我想小李是不是要考考我啊?
  這次采訪的是一個突發(fā)性事件,一位青年認為法院判決有失公正想跳樓自殺,引來了眾多市民的圍觀?,F(xiàn)場的保安很是蠻橫,不讓在場的記者采訪,更不讓拍照,好幾次小李和我剛要拍便被保安把鏡頭搶下,采訪現(xiàn)場難度要比我想象的大很多。我當時找了幾個早到的市民,和小李一起了解事情的經(jīng)過,在這期間小李很迅速地拿起小相機搶拍了片子。事件有所緩解后又找了內(nèi)部人員進行采訪。資料差不多了,我們趕緊返程。這次采訪比較充分,報道得到了領(lǐng)導的表揚。但,這次采訪后我卻受到了批評,因為我沒有向帶我的記者匯報,屬于私自采訪。這次讓我懂得了工作的嚴肅性,也許一個不經(jīng)意的小錯誤便有導致“下崗”的可能,受了委屈也不得不默默地承受。
  之后,我參與采訪的機會多起來。市里要舉行精品服裝城文化藝術(shù)節(jié),康記者讓我電話采訪幾個多年來在服裝城營銷品牌服裝的老板。第一次電話采訪,總感覺交際能力不足,心里沒底。采訪中,我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好,竟遇到了對方掛斷電話的情況。我放下電話,好好整理一下思緒,便再打過去。帶著這股韌勁忙了一個下午,雖感覺頭昏腦脹,但大部分的采訪還算成功,這讓我感到很充實和欣慰。有時感到一件事自己不能勝任的時候,試著給自己一個信心,邁過心理這個坎,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我能行!
  實習期間的午餐問題大多數(shù)是在車來車往的路邊解決的。買飯要徒步走到很遠的一個小店,一邊吃飯還要琢磨下午的實習任務,這經(jīng)常讓我感覺自己就像是高速運轉(zhuǎn)的機器上一個小小的螺絲。因為采訪而耽誤了吃飯時間,是經(jīng)常的事兒。這時一包泡面就是一頓美餐。方便面在編輯室里很受歡迎,記者們經(jīng)常開玩笑式地說自己是“方便一族”。
  實習的日子很累,感覺每天都在不停地走,有時也會抱怨、發(fā)牢騷,深切體會到了工作時的艱辛。好在努力終有收獲,半月的時間中,我采寫的兩篇消息發(fā)表于大眾媒體。這次經(jīng)歷讓我體會到,在堅持中,多幾份勤奮,便能多得到些經(jīng)驗。
  回來以后和師哥談起這次實習經(jīng)歷,他告訴我,他正在找工作,去了多處人才市場、招聘會,每個招聘現(xiàn)場都是人聲鼎沸。在規(guī)模龐大的應聘隊伍中,如果沒有過硬的專業(yè)知識和能力,想要脫穎而出,簡直是難如登天。我覺得應該利用剩下一年多的時間好好充充電,使自己能多前進一步。
  我現(xiàn)在正努力學好專業(yè)課,課余時間學習新聞寫作。大學兩年,我始終保持一種心態(tài),感覺在大學這個“煉金爐”里,我要學習、掌握的知識還有很多,在學習時多看看身邊優(yōu)秀的同學,對自己是一種激勵;課余時多參加一些實踐活動,對自己是一種鍛煉;學習上多請教一下老師,對自己是一份收獲;閑暇時多看看書,泡泡圖書館,對自己是一種知識的積累;多反省、多總結(jié),樹立一個持久、堅實的目標,對自己亦是一份激勵。有了目標,才不會使自己迷失方向;有了目標,才使自己有前進的信心。
 ?。ü③?,藝術(shù)設(shè)計學院藝設(shè)05學生)